杭州萧山技师学院首页

news

2025年07月

04

星期五

技能,让生命更耀眼——记我校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数控铣项目国家集训队成员杨晨波

发布日期:2021-11-09 点击量:2988 来源:党政办 通讯员:黄益飞

杨晨波,1999年出生于浙江杭州。杭州萧山技师学院学生。2014年进入杭州萧山技师学院。2017年,浙江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数控综合应用技术比赛团体第一名,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数控综合应用技术比赛团体二等奖;2020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浙江省选拔赛数控铣项目第一名。2021年,入选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数控铣项目中国集训队。


杨晨波原是2014级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班主任在班级里说学校要成立钳工、加工中心两个兴趣小组,他便来了兴趣。在班主任的引导和自身喜欢挑战高难度的缘由下,他选择了难度较高、技术与工艺较为复杂的加工中心兴趣小组。滴水则可穿石,绳锯则能断木,只须攻其一点。加入兴趣小组后,经过刻苦训练与层层选拔,他的光芒开始慢慢展现。2017年时,获得了浙江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数控综合应用技术比赛团体第一名、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数控综合应用技术比赛团体二等奖。

人必有痴,然后有成2018年时候的杨晨波,经过几年的磨砺,手上也握着不少荣誉,也有不错的技能水平。2018年,与当时的同学胡马涛共同竞选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数控铣项目中国集训队时,机会从他的手中溜走了,他落选了。这让他异常失落,他觉得,若再等2年,时间太长了,对于自己太过煎熬,突然想要放弃这条技能之路......他的教练吴敏军一次又一次地找他谈心,劝说他,鼓励他;班主任韩在伟用很多例子给他描绘了未来。在他们的共同引导下,杨晨波重燃斗志。然而,在疫情蔓延的阴霾下,延赛一年,通过比赛进入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数控铣项目中国集训队的机会又要再等一年。杨晨波再一次崩溃了,意志也变得非常消极。吴敏军老师再次去鼓励他:若你不坚持,机会将留给他人,在日后的人生中,你也许为今天的退缩而后悔终生。听完吴敏军的话,杨晨波转变了想法

心怀梦想,路致远方;既仰望星空,也脚踏实地。2020年,对于杨晨波是一个意义非凡的一年。202012月,他摘取了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数控铣项目全国选拔赛第七名,顺利获得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数控铣项目中国集训队的门票。但因学校内没有匹配的德玛吉训练设备,在时任智能设计与制造学院院长陈建军多方联系、协调下,外援训练,杨晨波长期在外驻扎在有这台设备的单位里,这一借、一驻就是9个月。在外训练的9个月,时间之长,他们的足迹踏遍杭州市、江苏省;在外借设备训练的生活也很煎熬,像外人一样,没有认识的人,内心也很容易焦灼不安。20219月,在胡马涛的陪伴下,他们来到了江苏无锡机电学院参加第46届数控铣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队训练。在这两个月的时间里,杨晨波经常白天与其他选手互相切磋,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晚上将切磋中学到的新技术加以训练,训练到晚上一、两点,都是常态。在胡马涛的帮助下,他克服了时间与速度不够的瓶颈,提速效果非常好。


杨晨波同学入选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数控铣项目集训队  后排右3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坚守初心,不断摸索。在国家集训队中,需要通过两次考核才能挺进105的最终比赛团队。在第一次考核中,杨晨波名列第五,PK掉了连续三届世界冠军的广东省机械团队的一名选手。在第二次考核中,他因检查出错,图也因此画错,在发现错误后,临时改图,在时间紧张的限制下,精度无法得到保证;同时因检查不到位,比赛作品有一部分位置没有完成,失去了那个关键的一分。尽管如此,他还是获得了93分的高分,突破了以往的成绩,但是最终没有进入前五名的序列(前五名均是广东省机械团队选手)。但是他表示,他无悔这一经历,因为不经历这些年的比赛,他也将跟普通学生一样。因此坚持,就有希望。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技能水平得到了飞跃般的提升。他将跟胡马涛一样,不存私心,吸取经验教训,罗列、整理技术工艺,毫无保留地将这些宝贵的经验传承给下一届。


在杨晨波的此次比赛经历中,有两位不可或缺的人物,即胡马涛与吴敏军。胡马涛与杨晨波曾是学校集训队的战友,毕业之后,胡马涛顺利进入学校当教师。因缘巧合之下,胡马涛成为了杨晨波的教练,他将自己上届国家集训队的宝贵经验传递给了杨晨波。可以说,在杨晨波的11个月里,几乎都是胡马涛陪伴着他,是他贴心的老师。在杨晨波的6年训练生涯里,还有一位付出了很多心血的大哥哥、老师——吴敏军。他陪伴着胡马涛、杨晨波历经两届、六年,放弃本该对于他来说更加容易的荣誉,倾尽全力培养胡、杨成长与竞技;在今年自己备赛的同时,经常打电话询问杨晨波近况,身在学校,心在集训基地。

杭州萧山技师学院的校长许红平更是将他们的比赛与训练放在了心中,多次场地、设备的借用,他都全程出力、关注着他们的备赛过程。同时,他几次亲自赴集训场地看望在外集训的杨晨波团队,并给予鼓励和打气

杨晨波很幸运,在他的学习生涯中,他遇到了好学校、好校长、好老师,使他从一个懵懂的初中毕业生蜕变成为拥有高超技能水平的有为青年,他也将所学到的技能和体会到的工匠精神传承下去。这一切,都归功于国家对技工教育的利好政策,归功于学校对技能人才的正确培养方向,归功于老师对学生的谆谆教导


浙公网安备 33010902000334号 浙ICP备15030111号-3 技术支持: 杭州哈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